在供水运维一线坚守多年的曾永红,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案例,诠释着新时代爱众水务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精准定位,找回“流失”的水
面对居高不下的管网漏损率,曾永红带领团队开始了长期的夜间探漏工作。他们带着听音杆、探漏仪,走遍大街小巷。在一次主管网探漏中,他们通过细微的水流声,精准定位了一处埋深1.5米的地下暗漏,仅此一处每年就挽回水量损失约5万立方米。多年来,团队累计发现并修复各类漏点上千处,将漏损率显著降低,年节约制水成本数百万元。
技术攻坚,老旧设备焕发新生
面对应急水源取水泵站能耗偏高的问题,曾永红牵头成立攻关小组。经过连续多日的现场观测和数据采集,他们发现原有水泵叶轮与管道系统不匹配是症结所在。通过加装变频调速控制、优化管道布局、更换低阻流止回阀等措施,单台设备能耗显著降低,年节约电费可观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他带领团队修复闲置的大功率水泵机组,在向阳桥水厂重新投入使用。
创新工法,老旧小区改造提速
在多个老旧管网改造项目中,曾永红创新提出“BIM设计+模块化预制”方案。通过提前在工厂预制管道组件,现场像“搭积木”一样快速组装,同时与电力、燃气等单位共享沟槽,避免了重复开挖。这一创新使工期明显缩短,工程费用有效降低,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。
应急抢修,关键时刻显担当
在一次夏季用水高峰期间,城区一条主供水管道突发爆裂,影响上万居民用水。曾永红带领抢修团队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,在狭窄的作业坑内,顶着高温和积水,创新采用“不停水修复技术”,仅更换阀门轴承等易损件就恢复了供水,避免了大规模停水。
修旧利废,小创新解决大问题
曾永红带领团队对水厂多座高频使用的液动排污阀进行技术改造,通过购买配件和自制零件,实现了阀门修复再利用。同时,他们将改造工程中拆除的可用管道、阀门等材料分类整理,用于日常维修,每年节约大量材料费用。
多年来,曾永红用脚步丈量着城市供水管网的每一个节点,用技术解决着一个又一个运维难题。他说:"供水工作就是要脚踏实地,把每一件小事做好,把每一个问题解决到位。"正是这种实干精神,让他成为了城市供水生命线最坚实的守护者。(曹王锴)